发布时间:2011-12-01    作者:系统管理员

由台北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四校发起联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01年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于11月27—29日在深圳麒麟山庄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近100人出席会议,包括应邀出席的: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张天津、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张妙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李进、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观光等,研讨会开幕式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主持,会议共收到提交论文120篇。
本次研讨会以“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的高职(技职)教育的发展”为主题,围绕经济全球化和WTO对两岸高职教育的挑战、终身学习体制下高职教育的理念、地位、组织与制度、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与经营策略、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化、国际化问题、高职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以及资讯化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张天津校长就“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具体生动的展望;俞仲文院长主讲的题目是“资格与学历并重”,重点探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张妙弟校长结合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实践,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化与国际化”问题;李进副校长从审视“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角度,为高职教育发展在考虑区域背景及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理清发展思路。现将与会学者们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和WTO与高职教育问题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如何保持指标角色以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议题,就此,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张天津从“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出发提出,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总体结构与产业环境的发展必须在体制上进行调整以求应对这些调整包括: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杨近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进—步影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必将影响与社会经济关系结合紧密的高职教育,重新审视和思考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王群根据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与规定,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要将“专业设置论证、人力资源控制过程、学生个人档案追踪管理程式、毕业生的再培训过程、文件资讯交流中心的职责与程式”列入体系要素,很有创意。

    WTO与高职教育是本次研讨会探讨的一个热点。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一个主要内容。因而,入世后我国高职教育必将在教育市场、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方面受到影响和冲击。未雨绸缪作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有利于高职教育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这点许多论者达成了共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郭新玲主要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我国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从高职培养目标、体制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农业类高职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宛力、吴兴伟主要探讨了加入WTO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影响以及发展对策。认为我们应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具体做法是:改革办学模式,增强竞争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加快自己的发展;实现职教、普教联通,开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加入WTO后,面对开放的教育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功能也应作出相应变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春红对人世后中国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高职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道德观、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等都应符合新机制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改革。并提出:高职教育要抓住机遇,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提高在教育市场的份额,把高职教育做强做大;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市场主导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实施面向国际市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畅通国际化交流渠道,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飞跃。

    与会学者分析了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入世后存在的问题,指出:认识不到位、理论上不完善、条件上不成熟、基础上不牢固、政策上不平等、收益上不公平、特色上不显著等,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发展高职教育应加强宣传,提升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强化管理措施,由以政策调控向以立法为主转变;加快调整步伐,专业结构上由适应本土化向适应全球化转变;加强规范化建设,质量评价上由学校考核为主向社会和中介机构技能鉴定为主转变;改革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社会、企业等多形式办学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王前新教授认为在考虑加入WTO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时,不能仅仅将其看作一个经济组织,更应看到WTO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冲击,他从WTO所蕴含的理念的视角对我国高职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高职教育应构建与WTO理念相适应的模式,要积极探索外向型、复合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赵强认为,应对WTO的挑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引进,更要出去;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要保证目标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效益;力促普教、职教、成教的沟通、完成高职教育的高移,为学生创业、就业服务。

    二、关于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化、国际化问题 

    高职教育如何实现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是面向新世纪高职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原校长王式正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高职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暂不能获得完满解决的时候,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机制和利益机制安排。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张妙弟提出了高职教育应实现区域化与国际化这一构想,认为,区域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国际化是对区域化的丰富与拓展,两者之间应实现良性互动。

    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意义从表面上看是数量的急剧扩大,但是从更深层次和发展历程看,它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转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着重探讨了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提出了我国正由“学历社会”逐步过渡到“学习化社会”  这一命题,指出“资格与学历并重”是“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论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专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又是人们自我完善,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将“资格与学历并重”是适应“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颇具新意和前瞻性。

    高职(技职)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为主轴,注重区域化和国际化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吕鑫祥分析了国际竞争中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应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特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内涵应由任务能力观转换为整合能力观。高职课程模式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实现多样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李进,副校长朱懿心从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视角,审视了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社会认同度不高,资金投入难以保证,与就业市场的介面不顺畅。认为宏观层次上发展战略模式中的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 中观层次上办学模式中的问题阻滞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表现在与区域经济和社区结合不够紧密,单线条化。认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和效率提高。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刘兰平考察了知识经济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问题。提出高职教育国际化是科技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智力资源竞争的强烈要求,是就业国际化的需要,分析了高职教育国际化产生与发展的内驱力,概括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学生来源全球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化、教育内容资讯化、教科研合作与交流密切化。指出远程高职教育的普及、图书馆职能的拓展、资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等形式,将有力地推动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提出了语言学习、网络扩展、师资培训、法规与标准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夏昌祥结合美国教育对科技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视,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九点走势,即办学分工规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机制弹性化、专业设置市场化、学校管理产业化、后勤保障社会化、分配考核年薪化、素质教育制度化、就业渠道畅通化,希望借鉴美国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北京联合大学高林、贡文清教授指出开放式是21世纪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进入新世纪的开放式高职教育作了较深入的思考。台湾师范大学饶达钦、张吉成探究了知识经济时代技职学校转型的策略,分析了技职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关于高职教育产学研问题

    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合作教育是当今国际和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产学研合作,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耀泉认为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他列举了几种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学校面向企业开展在职培训;以及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等,指出要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

    面向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必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台北科技大学周锦惠、叶政宗探讨了技职教育在产业结构变迁下的产学合作关系,为产学合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共创产学两者双赢的局面。就产业界而言,可以创新技术,降低仪器设备成本,节省庞大经费,此外研究开发人员充足,适才而用,使产业技术生根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共创新局面;就学校而言,产学双向交流,经由学校与企业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同的合作,将理论与实际融于一炉,使学生手脑并用,拓展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知,不但可以提升学校研究发展水平,更可以将研究导引至实务方向,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充分利用产业界与社区的资源,增进教育投资的功效,提升教育品质,使技职院校所培育的技术人力资源,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变迁的需求。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夏建国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互动介入性;目标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共守协定性。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认为产学合作是普通高校高职教育界人才培养的基本道路。分析了高职产学合作机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产业为基础,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适应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并探索了新的产学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建教育科技园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伟军对国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现状作了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途径及具体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合作内容和保障机制。

    四、关于网络、信息化与高职教育的教学及管理等问题

    信息社会所衍生的一项产物即网络,网络教学的系统开发及其扩散正深刻影响高职教育。台北科技大学技术及职业教育研究所曾淑惠、陈梅英就台湾、香港与大陆两岸三地网络教学系统发展之现状进行了探讨。以台湾各大专院校,台北市高级中学委,由资讯工业策进会及民间机构,自行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与香港民间机构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及大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行开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来探究两岸三地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认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在不断修正与改造后,将成为符合教学需求,系统功能多且永续成长的网络教学系统。将此模组化的系统工具不断地大量复制,必将深植于学校进而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建构技职教学环境指标,改善学校资讯教学环境,妥善布景并提供资讯教学环境,乃当务之急。台北科技大学翁上锦、钟学文就资讯科技如何融入教学及网络教学模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台湾中山网络大学林美纯、温惠美、胡晋彰,彰化师范大学陈美纪以计算机网络与网际网络专题为例,对网络教学设计总结性评估作了尝试性的研究。他们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准则、学习者中心网络教学系统衡量指标及计算机网络与网际网络专题课程为范围,将网络教学分为使用者介面、教材制作与播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等五类,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张伟、沈瑞珠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评价与传统教育相比发生根本变化。对如何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及评价,以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台北科技大学张美雀、钟学文、冯玉香对台湾综合高中学生资讯素养与应用资讯能力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台北科技大学邱群超、王聪荣对多媒体CAI应用在高职资讯科技能学习作了多角度和较深入的研究。台北科技大学张基成对台湾地区资讯人力量与质的需求作了定量研究,并提出了谋求技职资讯教育的因应之道。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开始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领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席琳琳从教学和管理两方面分析了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高职发展的影响。认为网络发展给高职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促进了高职学校管理的资讯化、开放化、民主化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负面影响是开放式网络产生的高职学校网络管理安全性问题和虚拟世界中的消极、不健康因素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网络技术挑战,她认为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是:正确处理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网络教育与学校管理的关系,树立学习网络教育的自觉性,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以科学而理性的“管”与“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对不良资讯的抵制能力,进行转变学生思维方式的系列教育。

    黎明职业大学杨江云、杨翔翔探讨了现代资讯技术发展对高职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以电脑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发展观和教学模式观。认为资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

    五、结    语

    除上述几方面之外,还有关于高职(技职)教育的制度与架构、教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许多内容,与会专家学者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述及。总之,学者们的论述各有千秋,不乏新意,甚为可喜。从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研究和讨论的内容广泛,触及全球化趋势下高职教育观念的更新、内部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高职教育比较、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等多个领域和专题。其中不少方面较以往研讨更为系统、深入。其二、与会者来自海峡两岸,他们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逻辑理路、文化背景等方面各有专长,其中大都是高职领域的学术权威,令人欣喜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青年学者活跃在高职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一些专家型领导和青年学者正在思考和研究高职教育的可喜局面。其三、从提交的论文可以看出,这次研讨会不仅关注一些比较大的理论性问题,也非常重视探讨一些具体的个案问题,而且比较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从众多个案、实证来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和考察是本次研讨会论文的另一个特点。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滚滚而来,高职教育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清楚地认识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及时调整改革高职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待通过研讨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结合上给出答案,也需要在参与、指导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建设自身的理论体系。